问:

《劝学》中说“君子生非异也,假于物也”,在《师说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

答:
《师说》这篇文章中,确实体现了“君子生非异也,假于物也”这句话的意思。具体体现在:
1. 文章开头说“天下之人生聚而治之,奉孔子为师”。这显示君子并不追求与众不同,而是顺应天下之人的共识,拜孔子为师,学习其学说。
2. 文章提到君子“明白义,审知曲直”、“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”。这显示君子在修身和治世方面,是根据已有的准则和规范来进行的,而不是异想天开、创造新的理论。他们遵循先王和圣人留下的道义来达到“体大德”的目的,这体现了“生非异也”的思想。
3. 文章说“君子有三乐:其一曰乐道,其二曰乐人,其三曰乐生。乐道者,求学问事之乐也;乐人者,友善之乐也;乐生者,无病苦之乐也”。这表明君子的追求和享乐,也是建立在已有的“道”与“善”的基础上的,不追求异于常人的乐趣,体现了“生非异也”。
4. 文章提到“君子有三畏:其一曰畏道,其二曰畏大人,其三曰畏天命。畏道者,非敢违义也;畏大人者,非畏其权势也;畏天命者,知天命之不可违也”。这显示君子所畏惧的,也是已有的道义准则,而非异于常人的事物,体现“生非异也”。
所以,《师说》一文通过对君子的修身、治世、乐事和所畏之事的描述,充实体现了“君子生非异也,假于物也”这一理念,说明君子遵循已有的道义准则,而非追求与众不同。这是《劝学》中理论的具体展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