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
有闲阶层参与生产劳动是不体面的,是有失身份的”这句话出自哪里
答:
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,代表着古代社会的一种身份观念和阶层偏见。
在古代社会,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出生。士农工商的四民层级森严,阶层界限分明。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,只能从事学术和政治活动,不能参与生产劳动,否则会失去身份和地位,被视为是一种耻辱。
例如,《论语》中就有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適足以容身之困窮,无適足以容身之耻。”的记载,意思是君子绝对不能容忍身陷困窮或耻辱的处境。参与生产劳动将被视为失去君子身份,陷入耻辱之境。
《汉书·删锦传》也有记载,删锦言:“士大夫之家,丁冑载酒,其耻也大焉,虽千金之家,亦然。”意思是士大夫们覆水难收,哪怕很穷,也绝不屈就去劳动挣钱,因为这是很大的耻辱。
《后汉书·王恭传》中也有“故寒士宁饿而死,不肯劳动,以全节义也。”的说法,认为寒士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去劳动,以保全士大夫的节义。
所以,“有闲阶层参与生产劳动是不体面的,是有失身份的”这种观念,根植于古代严格的四民分层和身份认知。它代表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偏见和身份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