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
歇后语是怎么来的
答:
歇后语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文学形式之一。它发源于唐代,历经宋元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,其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,但一直深受人们喜爱。
歇后语的名称来源于“歇”和“后”两个字。“歇”意为停顿,“后”意为继续,所以歇后语是指一句话的前半句让人猜不透其含义,后半句补足前句,使整句话的意思豁然明了。它通常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,前半句的停顿让人产生猜测,后半句的补充常常出人意料,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,达到戏谑与趣味的目的。
歇后语产生于民间,内容丰富多彩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:
1. 来源于生活常识或民间传说。如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、“出门遇贼心跳”等。
2. 来源于现成的习语或短语,加以改编。如“好事多磨”改编为“好人多阿磨”。
3. 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戏谑。如“湖北老鼠喜欢吃米”、“七巧板上八九条”等。
4. 来源于文字游戏或谐音。如“红烧肉上不着锅”、“一字千金定婴儿”等。
5. 来源于古代书刊,加以改编。如“人老珠黄巾”、“邯郸学步骤步入后”等。
歇后语以其妙趣横生的言简意赅广受人民喜爱,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语言游戏的才能,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。其在语言艺术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