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
袁隆平是怎样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呢?
答:
袁隆平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过程如下:
1970年,袁隆平做水稻育种研究,需要大量纯合水稻种子。当时的配制纯合种子技术是人工授粉,效率很低。袁隆平希望找到自花授粉的水稻品种,可以省去人工授粉的步骤。
在调查中发现,其中一个水稻品种禾稼不结实,研究发现这是因为该品种的花粉失去了发育能力,不能授粉。所以这种雄性不育的水稻,其种子必须依靠其他正常花粉授粉。这使袁隆平想到,如果找到这种雄性不育的水稻,并找到对应的正常授粉品种,就可以实现两个品种的自然杂交,产生的后代种子就是纯合种子。
于是,袁隆平专门hunt了这种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,并对其进行系谱、遗传分析。发现这种性状遗传符合典型的细胞质遗传规律。他将这种特性命名为“细胞质雄性不育”,简称CMS。随后,袁隆平又找到可以正常授粉这个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水稻。
通过这三系的自花授粉,成功地实现了水稻两系和三系杂交,大量生产纯合种子,这就是著名的“三系法”。这个发现为后来的水稻杂交育种打开了大门,使水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,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。
所以,袁隆平是通过观察与分析水稻的生理特征,发现了雄性不育性这个重要的遗传性状,并找到对应的配套系,实现自花授粉育种,这成就了他的三系杂交法,为水稻高产育种奠定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