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

质子是谁发现的?怎样发现的?

答:
质子是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·马克沃尔在1919年首先提出和发现的。
具体发现过程如下:
1. 在19世纪末,科学家已经观察到原子核中的正电荷和质量不均匀分布,但原因不明。马克沃尔根据当时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,提出原子核中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粒子,即“质子”。
2. 马克沃尔根据氦核的质量计算,推断氦核中应有4个质子。他设想,氢核只有1个质子,其他 heavier nuclei也应含有整数个质子。这解释了 why原子序数对应于元素的化学性质。
3. 1919年,马克沃尔在论文中首次提出质子的概念,并预言可以通过散射实验来证实质子的存在。他称带正电荷的核子为“质子”,中性的核子为“中子”。这是质子和中子概念第一次在科学文献中出现。
4. 随后,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·劳瑟福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碳散射实验,观察到氢核中的正电荷及质量集中在核心部位,这证实了质子的存在。劳瑟福因此实验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5. 直到1932年,质子的电荷量才由劳瑟福和他的学生钱德勒通过质谱确定为+1个基本电荷。这标志着质子概念的最后确立。
所以,可以说质子是马克沃尔根据理论推测提出的,而劳瑟福通过实验最终发现和证实了它的存在。两人在质子概念的建立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关键贡献。